<u id="9dff7"></u>
  • <var id="9dff7"><code id="9dff7"><meter id="9dff7"></meter></code></var>
      <sub id="9dff7"><address id="9dff7"></address></sub>
      <form id="9dff7"><source id="9dff7"><track id="9dff7"></track></source></form>

    1. <sub id="9dff7"></sub>

      <sub id="9dff7"><listing id="9dff7"></listing></sub>
      <wbr id="9dff7"></wbr>
      <wbr id="9dff7"></wbr>

      手機號
      驗證碼
      立即登錄    忘記密碼? 注冊
      手機號
      郵箱
      立即登錄    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

      4/2/2018 10:11:00 AM

      翻譯一字之差,語義差之千里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刪除條例名稱中的“工業”兩字,并開放新創業進駐,以推動科學園區的轉型。

          臺灣產業正面臨轉型升級關鍵時刻,這項修正可以說是科學園區成立以來,一項劃時代的變革,象征臺灣長夜的形態境進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條例的名稱與內容要做必要的修訂,也可進一步檢討修訂過去產業政策與法令的盲點,面對未來。

          科學園區過去會以“工業”發展為主,在與英文翻譯的問題。臺灣一般將“industries”翻譯為“工業”,其實英文之意是“產業”,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實際上,Industries還包換了占GDP 2/3以上的服務業,甚至教育、醫療產業都是其中的一環。就像經濟部“工業局”也在原本的思維下命名,如今要成名為“產業局”的提案已經送到立法院多年,還不知何時能通過。    

          條例不正名容易產生誤導,早期臺灣推動軟體產業發展時,也遇到軟體產業不能進駐工業區的問題,因為軟體產業沒有設備,與傳統工業區的運作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如今已經入知識經濟、體驗經濟、共享經濟、數位經濟的時代,以服務為主,強調知識密集,所造成的附加價值也高。將主導未來經濟的發展。因此,“Industries 4.0”如果只用“工業4.0”來思考就太過局限,應該要改成“產業4.0”的思維來思考,才能面對未來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建立新的產額形態,且在生產力的提升之外,還要加上整合力與創造力才是全貌。

          此外一般人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從字面的翻譯來看,只重視“物”。其實“thing”包括無形的“事”和有形的“物”,許多的事積累產生了大數據們進一步對事進行分析才有意義。

          又如我們將computer翻譯為“電腦”,但其實computer距離人腦的境界還早。而cloud computing翻譯為“云端”也易誤導,其實云計算是指在“那一段”進行運算,而不是在手機“這一端”運算。

          所以如果我們對于英文所翻譯出來的中文,直接看中文的字面意義,思維上就容易出現盲點,因為文字會限制我們的思維,不可不慎。

      閱讀文章:積分+1
      男女全黄一级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