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18 4:50:00 PM
翻譯這個職業前景怎么樣的分析詳解?(中)
第二、除了機器翻譯以外,人為的因素更加導致傳統專業翻譯萎縮。企業往往不再需要專門的翻譯,業內人士已經勝任翻譯的活。外語技能本身已經成為業務能力之外的附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翻譯專業的職場導向正在變形,應放寬眼界,注意那些對外語依賴度高的職業,單一的外語翻譯能力難以構成一種職業的充分條件。類似新聞專業,十年前誰也沒想到報紙官媒會被公眾號等網絡傳媒沖擊至此。翻譯科班的孩子,應該著重培養標的語言相關產業的職業技能。舉個例子,同濟大學的德語系從上個世紀開始,就已經遠遠領先其他外語院校,其課程設置完全是就業導向型,外語只占一少部分,大部分都是機械、電子、土木類的入門科普課,便于畢業生走向德企咨詢、技術支持等領域。對于法語專業而言,國字號一代一路企業相關的工程項目管理、華為所需的IT電子入門技術,已經遠遠比雨果大仲馬的文學更具職業市場潛力。
哪怕文學作品翻譯,工作重點已經超越了翻譯的本身,對作品的理解、語言的駕馭、譯者本身的文學素養,才是真正的難點。就紅樓夢而言,即使中國人,讀懂吃透用純白話漢語翻寫一遍也著實不易。如果是工程項目,以機械為例,對鑄模、鍛造、車削、銑槽、鉆孔、磨光、鉗工裝配、自動加工、齒輪傳動、潤滑維護,等等進程的了解,往往比語言本身更重要。曾經參與過一個金融業務培訓,通篇內容大量的數學模型推導,找了個資深同傳,他做的也十分吃力。因為他自己要首先理解模型,然后才能翻譯成漢語。
現在外語的普及度越來越高,翻譯的必要性也降低。參與國際貿易的項目經理,外語水平都不錯。領導人物更不用說,基本都能聽得懂,帶個翻譯就是省點腦力。能夠做到那么高的位置,業務社交能力都是人中龍鳳,外語對他們真的不難。而且很多時候,肢體語言、表情語速、說話內容方式比語言更重要。接觸過一個中級領導,英語僅僅是有點口音,法語顯然是剛剛學的,可見學一門新的語言對他們都不難。其領導魅力并不體現在外語水平,而是說話十分得體,禮節、客氣的地方滴水不漏,談判議價的細節也把握周詳,甚至說中文的時候都自帶翻譯腔,方便譯者逐字翻譯。
同時世界性的語言,會導致其他語種的需求隨之減少。例如中非合作,很少需要找個會科科特迪瓦語或肯尼亞土話的中國人,一般雙方都說英語就夠了;國際條約也均以法語(拉丁語)為通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