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018 2:02:00 PM
聽專業翻譯講怎樣提高翻譯效率
翻譯效率有點低是因為辦法沒有找對,來自專業翻譯的經驗之談:
第一、通讀
通讀很重要,卻被許多譯員忽視。文字本身是內涵豐富的,除去“意思”本身,還有用詞、結構和風格等諸多方面。比如用詞,原作者可能用一些雙關語、多義詞,在不同場合重復出現,表達的卻是不同的意思,這時候譯者應當盡力找到“對應”的雙關語、多義詞,這是個苦差,因此就更需要譯者有大局觀,知道原文中該詞出現在哪些場合,都表示什么意思,才好取舍。
通讀雖然看似與翻譯無關,其實非常重要,不通讀原文,是絕不可能“把握”原文,也就做不好稱職翻譯的。
第二、翻譯
翻譯是非常消耗腦力的活動,要翻譯的文章稍多一點,必然不可能一次完成,如果要翻譯書籍,更是需要數月甚至經年的努力。如果能循序漸進,始終在狀態比較好、精力較為充沛的情況下動筆翻譯,不但效率有保障,譯文水準也非常穩定。在翻譯階段,譯者可以當自己是一邊學英文,一邊練習造句的小學生,能理解準確,表達大致通順即可。
第三、校對
校對的主要目的是比照原文檢查譯文有沒有偏離或者譯錯的地方。因為只看譯文,即便有些詞和句子譯錯了,也無傷大雅,或者“錯了也說的通”,所以很難看出來。所以在校對時一定要拋棄上一步文字轉換時的印象,讀原文、校譯文,才能發現錯誤。
第四、理順
到了這一步,就基本可以脫離原文,單獨看譯文了。比如某段話嚴格按照原文翻譯是“盡管有這些代碼,還是要好好看看”,單獨就譯文來看,“這些”可以解釋為“這么多”,也可以解釋為“這么少”,都可以說的通,那么譯文讀者能否準確理解原文的意思是多還是少?如果不能,譯者在理順時就應當修改譯文,把意思明確,改為“盡管有這么多的代碼,還是得好好看看”。
要補充的是,因為完全脫離了原文的影響,只看譯文,也很容易發現錯譯。比如“資源、資金和污染都向那里集中”明顯不太對頭,其中的“污染”(pollution)多半就是“人口”(population)的誤譯。而“2010年收入1億,2011年收入2.15億,年增長率為40%”這類的譯文更是肯定弄錯了原文的邏輯關系。
第五、潤色
具體來講,“潤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字詞的潤色,比如增加或者刪掉一些連接詞,因為中文講究“文意流暢”,不會像英文那樣硬性使用連接詞來組織結構,所以適當增刪一些連接詞,減少譯文的生硬。
第二種是風格的潤色,用更符合原文風格的詞語和句子替換掉“直接對應”的譯文,當然前提是要保證意思不發生偏差(而不是意思“絕對不變”)。
另一種是為照顧讀者,在總體層面上的潤色,也需要添加一些注釋,比如“面積和內布拉斯加州差不多”,可以加注“內布拉斯加州,面積大概相當于湖北省大小”,華氏溫度、磅重等等西方常用而中國不常用的數據,也建議譯者換算到常見的攝氏度、千克等等,方便讀者理解譯文。
上面這些方法,你都學會了嗎?方法找對了,持之以恒,相信你的翻譯效率一定會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