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2018 4:40:00 PM
聽翻譯公司講公示語翻譯的錯誤觀念(二)
聽翻譯公司講公示語翻譯的錯誤觀念
最好的公示語就是那些不引起人們關注的公示語,它盡職盡責地向人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現在公示語翻譯所出現的錯亂,不但引起公眾、學者、國際人士、媒體、政府的關注,而且變成了一場群眾翻譯糾錯運動,幾乎成了全民的話題。從公示語翻譯中所產生的錯亂現狀,可以發現人們對公示語翻譯的認識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當前公示語翻譯中所存在的問題,做了簡單的梳理,大致有以下十種錯誤觀念。
6.混淆了“功能對等”和“忠實”原則
按照忠實的翻譯標準,有些公示語翻譯本身并沒有什么不當。但公示語作為一種有特定服務對象和明確目的的表達,只有按照它要實現的交際功能來衡量才能評估它是否適當。一切妨礙公示語四個功能實現的翻譯,都是翻譯錯誤。所以,公示語翻譯一定不能拘泥于原文,不是為了忠實于原文,而是要順從英語公示語接受者的文化習慣與接受能力,做到簡潔、易懂、“功能對等,轉換對應”,以達到交際的目的(趙湘2006:74)。好的公示語翻譯應該達到“等效翻譯”,即譯文功能和原文功能完全相同,在目的語中也應該是公示語。
公示語翻譯的目標語讀者在閱讀時,完全沒有注意到,或者根本不在乎,他們正閱讀的是翻譯文本(Nord 2005:65)。公示語翻譯是一種工具性翻譯(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是在目的語文化的交流中充當一種獨立的信息傳遞工具,譯文可以根據自身的目的對原文作調整。按照忠實的翻譯標準,“小草微微笑,請你走便道”,就應該翻譯為Little grass is smiling slightly,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而依照此處公示語的提示性功能,可以簡單地譯為“Keep off the grass”,使其與目標語言中的公示語起到相同的功能,把那些妨礙該功能的信息刪除,就沒有必要詩興大發,文雅一番。又如“老弱病殘專座”,依照漢語原文應該翻譯為Priority seating:please offer seat forward of this sign to the elderly and handicapped.而作為提示性公示語,handicapped就十分簡明,一目了然,起到了目標語言的公示語提示功能,而不著翻譯痕跡。
7.翻譯時錯誤的“拿來主義”
“拿來主義”一直被視為公示語翻譯的首要原則,就是直接用外國的公示語來為漢語公示語尋找英語婆家,似乎外國人怎么用,我們就得照搬。語言問題還沒有簡單到如此地步,要真是有這樣簡單,也就不會出現翻譯中的錯亂了。還有,外國不是一個整體,除開中國以外的國家,有200多個,排除掉那些非英語國家,依然找不到一個唯一的參照。這就導致公示語的翻譯莫衷一是,誰都有道理,因為某某人在某某國家就看到有這樣的用法,甚至還有照片為證,讓你不得不服。
對于那些約定俗成的英語公示語,選取“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沒有什么非議。但在“照搬”的同時,也應當注意使用習慣、風格的統一,注意各種英語的變體。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而不是一種國際統一語言,存在各種變體和中介語。English也由大寫變成了小寫的english,由單數變成了復數的englishes。單就一個“廁所”的英語表達,就讓很多人摸不清頭腦。有人認為WC太粗俗,指的是“茅坑”,可恰恰有人在歐洲發現大量使用WC。也有人認為北美最常用的是rest room,可偏偏有人指出澳大利亞人看不懂它。也有人說美國英語用washroom,英國英語要用bathroom。到底把哪一個拿來?按照國際慣例或者通行的做法,toilet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表達,但也沒有必要根除掉中國人所熟知的WC。魯迅說過,拿來以后要“挑選”,依照“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的原則處理所拿來的東西。那種不顧實際一味拿來,只能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拿來以后,比較英語國家使用的不同公示語,選擇那些分歧最小的作為翻譯的參照。
對那些沒有現成的公示語可供我們拿來,折中的辦法就只有使用英語變體之一的中國英語了。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于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賈冠杰,向明友1997:11)。中國英語是用不屬于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將隨著中國人使用英語的普及和中國特色的形成而逐漸擴充,從而豐富和發展英語與世界文化。如我們習慣于把中國以外的一切人和事統稱為“外國”,如“外國人”,“外語”“,外事處”。是否現在要一律換成international以彰顯我們的開放心態?如“外國學生”foreign students換成international students;“外語學院”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換成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外事處”Foreign Affair Office換成International Liaison Office。“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是否要換成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這可不是小事。
8.翻譯時抹殺文化差異
公示語有其國際性的一面,還有本土意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差異。一些在英、美、澳等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中的英語公示語,具有明顯的本土意義,如“藥房”,英國用chemist’s shop,美國用pharmacy;美國人用garbage can表示“垃圾箱”,而英國和澳大利亞人用rubbish bin;美國用school of management來指“管理學院”,英國和澳大利亞人用faculty of management。首先,這些公示語是為本土公民提供的一種服務信息,其本土特色是無法抹掉的。公示語的翻譯,是為了方便那些國際人士在中國能夠得到足夠的提示、警示等信息,并不是說他們就完全無法理解或接受目的地的文化。公示語作為一種深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信息,能夠在不同民族、文化間交流,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行為。文化交流是以同為基礎,以吸收異為目的。那種過濾掉文化差異的、透明的公示語翻譯,似乎沒有起到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目的。所以翻譯那些反應中國特定文化內涵的公示語,沒有必要強行使用透明化的翻譯。如人們喜聞樂見的“相聲”,就沒有必要把它透明化為cross talk,而可以使用具有中國的文化特色comic dialogue,或漢語拼音Xiangsheng來表明其區別。
現在一說到與國際接軌,似乎就是要單一化,或者英語化,甚至美國化,希望建立一個超越民族、超越語言、超越文化的普世認同的公示語標準。公共交通車輛上使用鮮艷的紅色或橙色,提示公眾為老弱病殘提供座位,反應出對這類人群的尊重和特殊照顧。而其他國家使用銀色標志表示對老人的關愛,被國際視為“人權”或“市民權”的一種體現。是否要把紅色或橙色換成銀色呢?佛教圣地的公示語是否也要換成基督教或者沒有宗教含義的英語表達?試想把“方丈”abbot’s room翻譯為Office of CEO是個什么情形。中國人所理解的“魚米之鄉”land of fish and rice,沒有必要非得照搬英語中的land of milk and honey。如果在翻譯時能夠保留一些文化的特有項,而不影響交流,何樂不為呢?
9.以為翻譯所使用的語種越多,國際化程度越高
一些地方為了彰顯城市的國際化,在一些面子工程的公示語翻譯中使用多種語言,有的多達六種,似乎這樣國際化才名符其實。中、英、日、韓、法和西班牙語,是用得最多的語種。公交車上乘務員不斷地用普通話、英語、本地方言、啞語,提醒乘客某某站到了,那個忙活勁兒真讓人擔心他們是否體力會透支。這真有點像初學外語的人,一定要知道用至少五六種外語來說“你好”“再見”,那樣才算具有國際視野。這和一些管理、宣傳部門喜歡玩數字游戲有關,覺得僅有英語的翻譯就落后了。如果真有那功夫,不如仔細斟酌如何把英語的公示語用得恰如其分有用得多。用上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你已經夠國際化了。
10.注重文字表述,而忽略圖示
公共場所的雙語標識,主要還是采取國際通用的圖形標志,語言文字只是輔助的標志。而目前大多數雙語標識,主要還是漢英對照模式,很少有圖示。圖形符號具有直觀、簡明、易懂和高效等特點,通過具體形象的視覺傳達,便于信息的傳遞,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所以圖形符號在傳遞公共信息時要比文字更簡潔和高效。據調查,帶有國際標準或者國際通用符號的標志的公示語,最受歡迎(劉成益,饒培倫2005:16)。使用圖形可以為來自不同語言國度的人們創造一種無國界的溝通平臺,比文字更使人理解和易懂。
在這場公示語翻譯運動中,還有一些問題也值得人們深思。如發展群眾參與翻譯糾錯,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從廣大愛國人士到國際友好人士,甚至一個外國小學生的建議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這場群眾運動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見,但也摻雜了大量的“冤假錯案”。對于這類語言問題是不能依賴提高“群眾性”的外語水平來解決的,只能依靠專業的翻譯人員,甚至往往須依靠高級專家。還有就是把公示語翻譯與國際接軌的任務交給本不該承擔該任務的部門,如公交交通部門,政府機構。公共交通解決的是本地人的出行問題,如果有英語或者殘障人士需求,才提供相應的公示語信息提示服務,這更符合實際情況。而政府機構,應當遵循國家的相關語言法規,使用法定的漢語。一旦人們逐漸明了公示語翻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難。
參考文獻
[1]Nord,Christiane.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張美芳,王克非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賈冠杰,向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5).
[3]劉成益,饒培倫.外國人對我國現有公共標志認知情況的調查與分析.人類工效學,2005(4).
[4]趙湘.中英標識語的文化差異與語用翻譯.外語教學,2006(2).
[5]趙正宣,饒培倫,劉成益.中美兩國受試者對警示標志反應差異性的實例分析.工業工程與管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