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id="9dff7"></u>
  • <var id="9dff7"><code id="9dff7"><meter id="9dff7"></meter></code></var>
      <sub id="9dff7"><address id="9dff7"></address></sub>
      <form id="9dff7"><source id="9dff7"><track id="9dff7"></track></source></form>

    1. <sub id="9dff7"></sub>

      <sub id="9dff7"><listing id="9dff7"></listing></sub>
      <wbr id="9dff7"></wbr>
      <wbr id="9dff7"></wbr>

      手機號
      驗證碼
      立即登錄    忘記密碼? 注冊
      手機號
      郵箱
      立即登錄    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

      5/29/2018 10:19:00 AM

      駐馬店翻譯公司: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多模態

      樂文駐馬店翻譯公司:無論是廣義的翻譯還是狹義的翻譯,都包含著多種符號系統的轉換與信息傳遞。換句話說,在翻譯這一活動過程中,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其他類型的符號,都參與意義的構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人們獲取、檢索、分析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也加速打破了語言學的認知藩籬,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于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應運而生。在此之前,語言學研究主要以文本為基礎,而多模態則把所有交際模態看作意義生成的資源,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除了使用語言,常常還運用其他一種或幾種符號資源參與意義的構建,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換句話說,意義的構建是通過多模態話語的形式來實現的。無論是文字、聲音、圖像、色彩還是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多模態話語中的每種模態都是意義生成資源。我們可以發現和制定每種模態的語法,得出該模態意義生成的規律。
        我國對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的關注,最早見于李戰子教授在《外語研究》2003年第5期發表的文章 《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該文是對 GuntherKress和 Theo VanLeeuwen1996年建構的視覺語法的介紹。通過檢索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學術平臺,我們發現多模態理論引進中國十余年來,國內相關研究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幾年數量激增,呈“井噴”態勢。2017年11月24—26日,同濟大學舉辦第一屆全國多模態研究高層論壇,來自海內外100多所高校的180多位學者參加。從與會者提交的論文來看,我國的多模態研究觸角已遍及話語分析、語料庫、認知與傳播、教育教學多個人文社科前沿領域,甚至在和語音與腦電分析、醫學臨床診斷與治療等自然科學的協同創新中也卓有成就。當前,多模態研究遍地開花、果實累累,但其中與翻譯研究相關的論文可謂鳳毛麟角。此次會議僅有兩篇,網上檢索到的也極少,可見多模態這一嶄新的翻譯研究視角剛開始引起學界的關注,正在孕育與成長之中。
        方夢之教授主編的《譯學辭典》中將翻譯定義為按照社會認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規則的符號系統之間傳遞信息的語言文化活動。由此可見翻譯的含義有兩個維度:廣義的翻譯指不同符號系統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包括語言與語言之間、語言與符號之間,以及符號與符號之間。其中,語言當然是人類信息交流最重要的符號之一,而此處我們所說的符號主要是指除去人類自然語言的其他符號類型,比如手勢語、旗語、信號燈、計算機語言、工程圖學語言等。狹義的翻譯僅指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活動,包括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兩大類。語前者是同一種語言內部的轉換,比如古漢語譯為現代漢語、蘇州話譯為普通話等;語后者則是指本族語和外族語之間的轉換,比如英譯漢、法譯日等。
        無論是廣義的翻譯還是狹義的翻譯,都包含著多種符號系統的轉換與信息傳遞。換句話說,在翻譯這一活動過程中,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其他類型的符號,都參與意義的構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即使就狹義的翻譯而言,在從一種語言文字到另一種語言文字的轉換過程中,對于某些類型的原文本,譯者應關注的不僅有語言文字信息,還有除此之外的其他模態符號所呈現的意義。因此,翻譯活動本身包含著多模態信息傳遞的內容,我們借鑒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與成果來考察翻譯產品與過程,作為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具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譯者的工作起點是原文本,終點是譯文本,過程則是語言文字的轉換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他要考慮和處理的對象只有語言和文字。如遇到詩歌翻譯中常見的視覺意象、聽覺意象、觸覺意象,小說和散文中繪聲繪色的描寫等,即顧曰國教授所稱的“單媒介文本中的多模態內容”(mul-timodalcontentinmono-mediumtext),這時譯者的任務不僅要在譯作中傳達原作的語言文字信息,還要將原作中語言文字背后所附帶的多模態信息挖掘出來,并盡力在譯作中予以還原與再現。盡管在不同的語言文字和模態類型的轉換中,意義的減損在所難免,但在從事此類多模態內容的原作翻譯中,譯者唯有特別注意到了多模態符號意義的傳達并盡力而為,才有可能使譯作讀者得到與原作讀者盡可能相近的閱讀效果。其中特征最為明顯的一類原文本當屬中國戲曲。不同于現代的話劇只說不唱,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劇只唱不舞,更不同于舞劇既不說也不唱只表演,戲曲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由語言、音樂、演唱、表演、舞蹈、道具、布景等多種要素構成,是一個多模態、多符號的集合體,尤其需要從多模態的角度予以關注。從實踐上,使譯作讀起來像戲曲原作,既不同于單媒介文本呈現的單模態內容,也不同于詩歌、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樣式;從理論上,尋找、歸納與梳理不同模態語法及其模態意義的生成規律,納入翻譯研究的框架,進行學科術語的轉換與適用性改造,并探索譯作中多模態信息傳達的途徑、策略與方法。這些都是翻譯界的譯者與研究者應共同關注與深入探究的問題。此外,電視劇、電影、電視節目的字幕翻譯,與戲曲翻譯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完全相同,在翻譯中也應考慮多模態的要素。
        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向來相輔相成。從多模態的視角切入翻譯實踐和研究,我們能夠得到更多新的發現與收獲,從而豐富和完善翻譯研究的分支,同時也是對多模態話語分析這一語言學理論的開發與拓展。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視覺模態下的昆劇《牡丹亭》英譯研究”(2016SJB740027)階段性成果)

      閱讀文章:積分+1
      男女全黄一级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