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id="9dff7"></u>
  • <var id="9dff7"><code id="9dff7"><meter id="9dff7"></meter></code></var>
      <sub id="9dff7"><address id="9dff7"></address></sub>
      <form id="9dff7"><source id="9dff7"><track id="9dff7"></track></source></form>

    1. <sub id="9dff7"></sub>

      <sub id="9dff7"><listing id="9dff7"></listing></sub>
      <wbr id="9dff7"></wbr>
      <wbr id="9dff7"></wbr>

      手機號
      驗證碼
      立即登錄    忘記密碼? 注冊
      手機號
      郵箱
      立即登錄    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

      9/19/2018 11:07:00 AM

      信息技術對翻譯工作的影響

        信息技術與傳播技術的結合使社會的數據總量隨之迅猛增長,大數據時代、云計算時代相繼到來。語言服務行業正逐步告別傳統的增長模式,創新驅動將成為發展的動力之源,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為語言服務業帶來無限的機遇和挑戰。翻譯是語言服務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在翻譯行業的推廣促進了技術翻譯的發展和應用。2015年發布的ISO 17100“翻譯服務:翻譯服務需求Translation Services —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將翻譯技術分為13,包括翻譯記憶工具與計算機輔助翻譯(Translation Memory Tools and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術語管理系統(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本地化工具(Localization Tools)、文字處理軟件(Word Processing Software)、質量保證工具(Quality Assurance Tools)、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語音文字識別軟件(Speech-to-Text Recognition Software)、寫作系統(Authoring System)、項目管理軟件(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修改工具(Revision Tools)及翻譯管理系統(Tran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云計算掀起了互聯網領域的技術革命,云計算技術迅速應用于現代翻譯行業,從而形成了云翻譯(Cloud Translation)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語言服務業提供了全新的空間巨大的發展機會。

       

        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宏觀上從政府、行業、經濟、文化、技術五個層面,微觀上從語言服務從業者、提供方、需求方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闡釋了中國語言服務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的道路上仍然面臨機遇與挑戰。在語言服務的技術創新方面,我國也取得了新的進展,翻譯行業生產力不斷提升,智能化、語境化、可視化、集成化、網絡化等特征越來越明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翻譯界帶來了新技術,信息技術改變了翻譯行業的傳統風貌,深刻影響著翻譯工作。謝天振(201514)認為,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翻譯的對象、方式、方法、手段和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了解信息技術對翻譯工作的領域、內容、形態、方式、方法、手段帶來的變化,要重新思考翻譯的定位和定義。穆雷、傅琳凌(201785)探討了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翻譯職業演變對學界的輻射作用,翻譯技術已成為翻譯界主要的關注點之一。楊平(20129)回顧了我國翻譯教育的發展進程,強調信息化帶動翻譯行業的發展,對翻譯從業者提出了全面的素質要求,翻譯教育也要轉變教育理念和辦學思路。Cronin20132)指出,技術不僅是翻譯的附屬物和連接件,在不同社會和不同歷史階段,技術已經成為翻譯活動定義的中心。Pym200841)認為,信息技術的出現使翻譯工作脫離了交際語境,對翻譯教育提出了挑戰,講授翻譯記憶工具和內容管理等翻譯技術時應利用校對修訂技術幫助學生完成交際工作。Flórez & Alcina2011325)建議培訓專業譯員使用計算機輔助翻譯開源軟件,便于譯員掌握翻譯技術,以靈活應對不同專業背景的技術要求。此前關于信息技術對翻譯影響的研究局限在翻譯行業、翻譯教育、翻譯研究的一個或幾個方面,實際上以云翻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整個翻譯產、學、研行業的影響已經非常深入。本文將按照翻譯產、學、研順序進行描述,從翻譯對象、翻譯角色、翻譯能力、翻譯策略、翻譯方式、翻譯流程、翻譯標準、翻譯環境、翻譯教育及翻譯研究等十個方面充分研究信息技術對翻譯工作的影響。

       

        一、信息技術對翻譯對象的影響

       

        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對翻譯學科產生了重大影響,翻譯對象經歷了從宗教典籍翻譯到文學翻譯的轉變,再到當今應用型翻譯的蔚然成風。根據《2016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當前翻譯公司業務類型日益多樣化,為眾多行業提供翻譯服務,翻譯的行業材料中占比前三位的是法律合同、化工能源、機械制造(見圖1)。翻譯對象不斷增多,數量不斷擴大,文本形態日益豐富多樣;從翻譯技術角度分析,個人計算機出現之前的傳統翻譯與現代翻譯的不同包括源語言文本類型和文本傳遞方式。

       

        圖1   語言服務企業翻譯的行業材料比例

       

        注:內容來自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第71頁。

       

        從源語言文本分析翻譯對象可知,其存在方式日漸多樣化。在個人計算機出現之前,傳統翻譯的源語言文本類型大多為文獻、書籍、雜志、報紙、書信等紙質方式,譯員翻譯、審校之后由人工謄寫或打字員錄入譯稿,定稿后的譯文以紙質印刷(print)方式呈送給讀者(readers)。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翻譯的翻譯對象趨于多樣,源語言文本類型以電子文件的方式存儲和傳遞,類型層出不窮,如軟件、網站、音頻、視頻、游戲、電子課件、電子郵件、網絡社交工具等,事實上這些翻譯對象的內容已經超越了文本的概念,以電子化、多媒體、多模態方式存在,定稿的譯文以紙質印刷(print)和電子發布(publish)的方式呈送給用戶(users)或客戶(clients)。

       

        二、信息技術對翻譯角色的影響

       

        賈斯塔·霍茨—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利用交際理論和行為理論的原則,提出了翻譯行為模式可適用于各種職業翻譯情境(Munday,200177)。這一行為模式強調翻譯過程中與翻譯行為有關的各個方面,“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比較以及語言學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翻譯被置于更廣闊的職業人員和客戶之間的合作互動情境之下Baker,20043)。傳統觀點通常認為,翻譯就是翻譯文本,而曼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涵蓋了更多的方面,詳細分析了參與翻譯行為的六種角色:the initiator(發起人需要翻譯的人)、the commissioner(委托人聯系翻譯的人)、the ST producer(原文作者寫原文的人,不一定參與到譯文產生的過程中)、the TT producer(譯者)、the TT user(譯文使用者使用譯文的人)以及the TT receiver(譯文接受者譯文的最終接受者)(Munday,200177)。從語言服務提供商(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LSPs)的視角來看,信息技術驅動翻譯行為和翻譯角色發生變化。大型翻譯項目是客戶公司(需要語言服務的公司)與語言服務提供商之間的深入分工和合作,語言服務提供商根據規模和語言服務能力分為多語言服務提供商(Multi-Language Vendor,MLV)、區域語言服務商(Regional Language Vendor,RLV)和單語言服務商(Single Language Vendor,SLV)。每種語言服務提供商可以將翻譯項目的部分任務外包給各自的語言服務供應商(Vendors,每個語言服務商內部根據工作技能的要求,將翻譯團隊的角色分為商務角色、管理角色、技術角色及生產角色。商務角色分為銷售、銷售支持、市場營銷、客戶經理、采購經理;項目管理角色分為項目經理、項目總監、資源經理、質量保證經理;技術角色分為本地化經理/工程師、排版經理/工程師、測試經理/工程師;生產角色分為翻譯、編輯、校對、審閱等(崔啟亮、羅慧芳,201651~56)。

       

      2列出了現代語言服務行業的工作崗位。

       

        每個角色可以分為總監、經理和工程師三個級別,總監可能分為運營總監、市場總監、質量總監等;經理可以包括項目經理、客戶經理、質量經理、營銷經理、排版經理、測試經理、技術經理、供應商經理等;工程師分為初級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職位可以是翻譯、編輯、校對、工程處理工程師、排版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等。客戶公司內部可能包括本地化項目經理、本地化質量經理、本地化供應商經理、本地化工程師、術語專家等角色。

       

        三、信息技術對翻譯能力的影響

       

        圍繞“翻譯能力”,巴黎釋意學派理論提出,語言知識、主題知識和百科知識是基礎,職業翻譯方法是核心(勒代雷,2001)。VermeerReiss的目的論(Skopos)認為,實現文本內在的和文本間的連貫需要具備文本轉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Nord,200641~42)。文軍(200463)將翻譯能力總結為語言能力、文本能力、學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轉換能力。國內目前比較認可的觀點是,翻譯能力分為語言知識與能力、翻譯知識與技能、通識教育。

       

        經濟全球化對譯者的翻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研究者已證實翻譯能力的構建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 PACTE 小組經過兩次修正,認為翻譯能力包含 5種能力和一系列心理生理因素: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專業知識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因素、態度因素以及心理機制。其中,工具能力主要包括獲得并使用各類文獻資料和信息以及在翻譯過程中使用現代技術的能力。2005 年正式啟動的歐盟筆譯碩士European Master’s in Translation,簡稱 EMT)項目最具影響力,歐盟專家在PACTE模型的基礎上將EMT翻譯能力細分為6,包括翻譯服務能力、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特定領域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王華樹、張靜(201528)提出信息化時代口譯譯員應該具備的技術能力(即 PACTE 模型中的工具能力)包括計算機應用、信息檢索、術語管理以及計算機輔助翻譯等技能。

       

        四、信息技術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漢斯·弗米爾(Hans J. Vermeer)的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有具體的目的,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了所采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目的法則是所有翻譯行為需要遵循的首要法則(Vermeer,2000229)。翻譯策略描述如何完成翻譯工作的總體方法和目標,是宏觀理論聯系微觀技巧與實踐的橋梁,是翻譯主體對實踐客體形成的認識結構和方法論結構。

       

        根據文本使用目的、客戶對譯文的不同質量和交付時間需求,LSP將待譯文本分為參考級、常規級和出版級三大類(崔啟亮、雷學發,201647)。對譯文的質量要求最低的參考級文本,如郵件、微信、微博和即時通訊等,譯文僅作參考,客戶希望迅速得到譯文,可采取以機器翻譯為主的翻譯策略,即原文機器翻譯譯文,以提高效率、減少時間的浪費。產品說明書、幫助文檔、用戶界面等常規級文本,其譯文質量要求適中,需要采取以譯前編輯 (Pre-editing)、翻譯記憶(Translation Memory)、雙語術語(Bilingual Terminology)和譯后編輯(Post-editing)相結合為特征的人機交互翻譯策略,即原文計算機輔助翻譯(翻譯記憶+術語管理)機器翻譯譯后編輯譯文,以提高翻譯效率,降低不必要的勞動強度和翻譯過程成本。文學類材料、法律文件、廣告和合同等高質量的出版級文本,其質量要求最高,因此采取人工為主的翻譯策略。當然,法律合同翻譯可以使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即原文計算機輔助翻譯人工翻譯譯文。

       

        五、信息技術對翻譯方式的影響

       

        傳統翻譯方式以人工翻譯為主。單純的人工翻譯,尤其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翻譯工作,雖然可以充分展現譯員水平,但是效率低、成本高,無法進行多人合作。信息技術的輔助使翻譯活動成為翻譯公司、譯者和客戶都能參與其中的開放有序的過程。合作翻譯模式經歷了從單純口筆譯服務到包含文檔寫作、產品本地化、語言資產管理等多種語言服務,翻譯方式從單個譯者到語言服務公司的轉變,翻譯實施方式從紙筆翻譯到計算機輔助翻譯,從單機軟件到云翻譯平臺的轉變,如今已經發展成為集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于一體的復雜過程。

       

        翻譯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一部分已經滲透到翻譯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對翻譯的完成產生重要的影響。云翻譯平臺便是基于云平臺的協同翻譯平臺,平臺不僅融合了先進的計算技術、語言處理技術,并且能夠實現協同翻譯,即將多名空間上分散的翻譯人員組織起來共同完成一項翻譯任務,以提高整個翻譯行業的效率。例如Lionbridge公司的Translation WorkspaceSDL公司的GroupShare可以實現全球譯員7×24×365的全天候服務,實時共享項目信息、翻譯記憶庫和術語庫等語言資產。

       

        在基于云翻譯平臺的協同翻譯工具中加入項目組管理,從而更好地協調不同譯員和翻譯項目之間的關系,并將翻譯項目信息和語言資產等作為翻譯人員和協同翻譯平臺之間的橋梁,在不同翻譯人員之間即時共享翻譯信息,能夠有效提高譯員翻譯效率。同時通過協同翻譯中的術語檢測與識別,以及翻譯記憶的實現,在提高譯員翻譯效率的同時,還可以有效解決翻譯內容重復、翻譯成員之間各自為戰、對專業術語翻譯不統一的問題。

       

        六、信息技術對翻譯流程的影響

       

        翻譯流程(Translation Workflow)是一組將源語文本輸入轉化為目的語文本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翻譯流程涵蓋譯前、譯中、譯后等各項步驟的計劃安排,以接受客戶訂單為流程開始,以產生符合客戶預期或要求的結果,包括產品和服務等,并實現客戶預期的價值為流程結束。傳統中手工的或者流程不能滿足現代項目的需求,定制化和現代化的流程管理成為當今翻譯項目的主要運作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發展,翻譯技術突飛猛進,翻譯系統功能不斷改善,語言服務行業生產力不斷提高,傳統的手工模式以及落后的生產工具即將被信息技術替代。在源文檔創作過程中,涉及技術寫作、術語管理、文檔管理、源文質量控制等專業工具;在翻譯前準備過程中,涉及文件格式轉換工具、批量查找和替換工具、項目文件分析工具、字數統計和計時工具、報價工具等;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涉及項目管理工具、輔助翻譯和機器翻譯工具、術語提取和識別工具、多種電子詞典工具、平行語料庫、搜索引擎等;在項目后處理過程中,涉及質量檢查、編譯、排版、測試、發布等多種復雜的工具。將內容管理系統、翻譯管理系統以及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整合在一起,項目管理者只需要對工作流進行定制,系統會自動引導每個流程,直至完成項目,大大優化了企業內外的資源管理。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現代翻譯項目流程如圖3所示(王華偉、崔啟亮,2005117,工作流和語言資源(翻譯記憶庫、翻譯術語庫等)都應用了大量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工具,特別是翻譯工具。

       

      3   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現代翻譯項目流程

       

        七、信息技術對翻譯標準的影響

       

        翻譯標準是翻譯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中西方自古以來對翻譯本身的標準之爭從未休止。傳統翻譯研究多以文學翻譯為對象,傳統的翻譯標準多是圍繞文學翻譯的文本層面進行的定性討論,對翻譯標準的探討包括等值、動態對等、信達雅、神似、化境等,甚至霍姆斯的翻譯研究路線圖中也沒有現代應用文體的翻譯技術標準研究的一席之地。翻譯標準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認識存在差異,標準的提出與特定的翻譯對象和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產業不斷完善,翻譯作為一種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產品,已經成為語言技術、信息技術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服務性行業。翻譯標準不僅包括翻譯服務標準,而且包含了翻譯技術標準。翻譯服務的標準不能僅針對語言和文本層面,還需考慮語言服務產品的各個要素、產品生產規格、產品生產過程以及結果等。翻譯技術標準主要是指翻譯數據信息內容存儲和交換標準,影響翻譯服務標準的實施和翻譯項目的質量效率成本。LISA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根據行業發展需求,陸續制定了諸如翻譯記憶庫的翻譯記憶交換標準(TMX)、翻譯句段分割交換標準(SRX,ISO發布了翻譯術語交換標準(TBX)等。此外,ISO等國際標準化組織還發布了一系列翻譯行業的標準,ISO/TS116692012 Translation projects — General guidance、ISO 171002015 Translation services -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ISO/DIS 18587Translation services - 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 - RequirementsISO/AWI 20539Translation,interpreting and related technology - Vocabulary、ISO/NP 20771Legal and specialist translation services - Requirements。中國翻譯協會也發布了一系列翻譯行業標準和規范,如《翻譯服務規范第1部分:筆譯》(Specification for Translation Service — Part 1Translatio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9363.1—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031127日發布,200461日實施)、《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Target Text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9682—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5324日發布,200591日實施)。中國翻譯協會發布的語言服務行業規范包括:《本地化業務基本術語》《本地化服務報價規范》《本地化服務供應商選擇規范》《筆譯服務報價規范》《口譯服務報價規范》《本地化翻譯和文檔排版質量評估規范》等。這些翻譯技術標準從信息技術能力方面進行了規范,是企業進行語言資產管理的基礎技術標準。翻譯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普及拓展了傳統理論對標準的認識,同樣應該成為現代應用翻譯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

       

        八、信息技術對翻譯環境的影響

       

        翻譯環境包括翻譯活動所涉及的外部環境(社會環境)和完成翻譯工作的內部環境(組織內環境)。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文化語言環境以及社會政治環境等,內部環境包括公司的部門構成、翻譯團隊的組成、翻譯使用的計算機和網絡軟硬件等。信息時代譯員的翻譯裝備和翻譯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于現代譯員而言,電腦、互聯網、電子郵件、電子詞典、語料庫、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這與傳統譯員使用的紙、筆和紙質詞典等手工作坊式工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影響翻譯內部環境的信息技術指標處于翻譯活動的不同層次,分別是譯文生產層、資源管理層和語言資產管理層,4所示為文思海輝技術有限公司的語言服務平臺構成。在譯文生產過程中,信息技術參與翻譯與校對、工程與測試、多語桌面排版、翻譯項目管理及本地化測試與質量保證等,翻譯環境的信息化保證了翻譯流程的順暢管理。資源管理是指借助信息技術完成翻譯項目任務內外部相關方的管理以及任務分派、工作績效和工作時間管理等。語言資產管理層創建和應用術語庫和翻譯記憶庫,對于一般語言服務企業而言,翻譯記憶庫和術語庫構成了企業語言資產的核心,處于優先實施和維護的地位。信息技術對翻譯外部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全球經濟、文化、科技和政治等領域。

       

        圖4   信息技術下的翻譯環境資源管理

       

        九、信息技術對翻譯教育的影響

       

        傳統的翻譯教育采用“語言+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學模式,翻譯教學以文本為對象,對于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隨著翻譯技術的發展,現代意義的翻譯教學與傳統翻譯教學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胡加圣、陳堅林(20133)指出,“進入新世紀以來,基于信息技術的外語教學已經成為當前高等學校外語教學的主要實踐方法。隨著翻譯教育的信息化發展,培養的翻譯人才除了要學習傳統的翻譯理論和實踐知識,還應該掌握新的翻譯技術,熟悉與翻譯相關的電子工具和辦公軟件的使用,了解有關術語管理、翻譯流程、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的知識,熟悉和掌握新技術的翻譯人員將在未來翻譯市場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對翻譯技術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應該面向新技術的發展、面向市場,人才培養與語言翻譯智能化產品開發應相互結合。換言之,翻譯技術教育應該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幫助他們在校學習時為將來要從事的工作做好準備, 走出校門后能夠較快地適應現代市場,特別是本地化產業對翻譯技術人才的需求,而不是讓學生畢業后依靠在公司接受培訓或者通過在工作之余自學的方式來學習相關的新技術。王華樹(201258)指出,“翻譯技術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對于翻譯技術的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了解信息化時代翻譯技術應用流程和環節,熟練掌握主流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和工具,能夠高效地解決翻譯實踐和翻譯工作中相關的技術問題。高校翻譯教學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和翻譯技術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根據崔啟亮在2016全國翻譯專業碩士教育與就業調查201730)的結果,在參加調查的195MTI高校中,84%的高校建設了安裝有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MTI口筆譯實驗室,由此可知,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翻譯技術的教學。中國翻譯協會從2012年起開始提供全國高等院校翻譯師資培訓的翻譯與本地化技術與項目管理培訓課程,至今已經延續了5年。

       

        十、信息技術對翻譯研究的影響

       

        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翻譯研究應該與語言服務產業與時俱進,在繼續深入研究翻譯主體和客體的基礎上拓展翻譯技術研究的視野。近五年來,多部與翻譯技術相關的書籍相繼出版。2015,香港中文大學的陳善偉教授主編的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出版,梳理了翻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世界各地翻譯研究的影響,并指出翻譯的未來在于翻譯技術。2015年出版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注重翻譯技術領域的實踐研究,編者王華樹縱觀統籌,把翻譯技術置于應用翻譯研究體系。2016,王華樹又編著了《翻譯技術實踐》,為從事翻譯的學生和職業人士學習翻譯技術提供了借鑒。翻譯技術成為翻譯研究的新方向,在中國知網搜索以翻譯技術為關鍵詞的文獻,可以發現研究重點除了翻譯技術對翻譯教學的啟示外,還包括譯者技術能力的培養、翻譯技術對非技術文本的應用價值、應用翻譯技術的譯本署名問題,還有從語言服務行業主體業務透析翻譯技術與多語種網站建設、翻譯技術對翻譯工作模式的變革、翻譯技術與翻譯質量的評估等。

       

        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翻譯研究視野會不斷拓展,關注的對象包括交互機器翻譯和神經機器翻譯(NMT)、語音識別和即時翻譯技術與云翻譯平臺、機器翻譯和計算機輔助翻譯智能化整合、術語庫管理(術語自動識別、提取、編輯、維護等)、質量保證技術(智能化語言質量檢查、批量校對)、本地化工程與技術(軟件、網站、影視字幕、多媒體、游戲、移動應用等)、翻譯信息檢索知識庫及相關技術(數據庫檢索、網絡搜索引擎和本地搜索)、云時代的大規模平行語料庫技術、技術傳播與技術寫作、實時協同翻譯、云翻譯與語聯網、開源翻譯技術和平臺以及翻譯技術和工具評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等。

       

        結論

       

        信息技術正在影響和改變翻譯行業的生態面貌,改變著翻譯職業能力,如翻譯對象、翻譯角色、翻譯能力、翻譯策略、翻譯方式、翻譯流程、翻譯標準、翻譯環境、翻譯教育及翻譯研究。翻譯行業從業者需要分析和應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翻譯工作進行升級改造,才能提供高效專業的語言翻譯服務。研究信息技術對翻譯產學研整個行業的影響,有助于加深對翻譯技術價值的認識,提高翻譯服務能力,推動翻譯行業的發展。

       

      ——選自:樂文翻譯

       

      樂文翻譯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公司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

      閱讀文章:積分+1
      男女全黄一级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