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id="9dff7"></u>
  • <var id="9dff7"><code id="9dff7"><meter id="9dff7"></meter></code></var>
      <sub id="9dff7"><address id="9dff7"></address></sub>
      <form id="9dff7"><source id="9dff7"><track id="9dff7"></track></source></form>

    1. <sub id="9dff7"></sub>

      <sub id="9dff7"><listing id="9dff7"></listing></sub>
      <wbr id="9dff7"></wbr>
      <wbr id="9dff7"></wbr>

      手機號
      驗證碼
      立即登錄    忘記密碼? 注冊
      手機號
      郵箱
      立即登錄    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

      9/30/2018 3:25:00 PM

      前理解作為翻譯活動中的心理要素

      前理解,是指譯者在閱讀原作之前,他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學修養、生活經驗、藝術趣味和思想傾向等因素構成的心理定勢;

       

      是譯者作為讀者(對話結構中的潛在的讀者)在進入翻譯過程時已先在的心理狀態。

       

      前理解作為翻譯活動中的心理要素,具有主觀性。前理解通常作為譯者審美判斷的主觀價值尺度;

       

      左右著譯者對原作的領會和理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人為主”心理態勢對譯者理解的干擾。

       

      例如托爾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寫的是一個商人謀財害命,最終沒有逃脫懲罰的故事。

       

      有的譯者從因果報應的角度去理解這篇小說,譯為《天網恢恢》,另一個譯者也從這一角度去理解這篇作品;

       

      譯為《上帝看見了真情,但不馬上報應》;第三位譯者照字面意思譯為《上帝看見了真情,但不馬上說出來》。

       

      顯然,幾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以自己的前理解作為審美判斷的尺度的。

       

      前兩種譯文帶有漢民族的宗教色彩,反映出譯者的審美趣味和思想傾向。

       

      第三位譯者對原作的理解與前兩位不同,他的譯文比較客觀,貼近原文,這說明他的前理解的心理結構與前兩位譯者不同。

       

      前理解所具有的主觀性,是譯作背離原作的原因之一。翻譯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詩歌切不可由詩人來譯。

       

      也是因為詩人的前理解的心理結構中本來就有許多條條框框,很容易“反認他鄉為故鄉”,失去譯詩的忠實性。

       

      樂文翻譯的介紹可以看出,譯者的前理解對翻譯效果的影響和制約是顯而易見的。

       

      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原作在未接觸譯者之前,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它的意義尚未生成,還潛伏于原作的字里行間。

       

      原作作為一個文學文本,其意義具有不確定性,因而也為譯者留下愈義上的空白。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頭腦中先在的審美觀念、背景材料與原作的語義信息遇合,達到理解和溝通。

       

      ——選自:樂文翻譯

       

      樂文翻譯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樂文翻譯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

       

      99%的人還閱讀了:


      翻譯理解無止境,譯者要時刻掂量自己


      翻譯的過程(1):理解


      翻譯講究語言藝術


      閱讀文章:積分+1
      男女全黄一级带免费